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19  浏览次数:60
核心提示:自1988年6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

自1988年6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毕节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大胆探索,艰苦奋斗,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解决农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区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与国内、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毕节试验区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改革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胡锦涛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带领省委、省政府一班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着眼发展,创新思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毕节试验区近20年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它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领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根本性重大战略举措。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贫困问题仍很突出,生态总体仍十分脆弱,人口压力仍很大。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所涉及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都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推进新阶段开发扶贫工作,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全面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改善人口结构,加快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有利于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探索“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构建“和谐贵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努力开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把毕节试验区作为“贵州推进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的定位,紧紧围绕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核心内容的试验主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试验,力争在开发扶贫上取得新突破,在生态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人口控制上取得新成效,把深化改革试验与大力实施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试验区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加快实现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指导原则

坚持和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结合新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总结试验经验,丰富试验内容,拓展试验领域,探索试验路子,创造试验成果。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鼓励探索试验,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坚持能快则快,努力加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着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经济的突破口。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自力更生和积极争取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试验区改革试验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大对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口帮扶城市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扶。
   坚持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作用。充分利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特殊优势,共同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
   (三)目标任务

到2010年,力争试验区开发扶贫取得重大突破,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煤、电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煤化工、磷化工等新兴产业及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教育、科技、人口计生、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有较大改善;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发展环境有明显改善;全区生产总值接近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
   到2020年,力争试验区内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煤化工、磷化工等新兴产业及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经济达到较大规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度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试验,不断探索推进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一)积极探索建立开发扶贫的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坚持开发式扶贫、搬迁式扶贫、参与式扶贫、救助式扶贫相结合,不断拓展扶贫开发工作领域,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依托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建立多元开发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国有、民间、国(境)外资本参与试验区开发建设。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设以矿业权市场为主导的产权市场,完善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富民的制度机制。积极探索高效合理利用土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探索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先进关键技术,在重点优势行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实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建立多渠道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探索建立煤炭等资源开发综合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推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开发者补偿、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受损者获偿”等全方位、多层次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积极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新模式。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要求,加快推进林(草)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建设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实现资源节约、环境美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
   (三)积极探索建立人口控量提质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立足试验区实际,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把发展与东部及沿海分工互补的教育体制、机制作为重点,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人口素质、能力同步提高,结构逐渐优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激励措施,大力培养新型乡土人才,拓展人才开发空间,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引进急需人才。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着力培训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头人以及自主创业型农民队伍。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从试验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深化行政审批。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政务公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各级政府的内部机构,探索建立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与和谐型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行政透明度,完善科学决策和信息公开机制。
   (五)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高中教育,促进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大幅度提升高中阶段入学率。建立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逐步健全完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新路子。积极探索推进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完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和基本医疗供给职能,建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继续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六)积极争取和赋予毕节试验区“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的权力

围绕把毕节试验区作为“贵州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的定位,鼓励、支持试验区紧扣改革试验主题,找准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确定改革试验项目,科学设计方案,积极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资源管理体制、扩权强县、产权制度、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力争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组织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和经验,充分发挥其“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凡国家和省需试行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制度;只要符合试验区实际的,优先安排在试验区先行先试。切实加强对改革试验的指导,支持毕节试验区着重在政策的用足用好、灵活变通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改革试验的领域。《积极支持毕节试验区申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毕节试验区公路、铁路、机场、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厦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杭瑞高速公路遵义至毕节段,加快厦蓉高速公路织金至纳雍段、毕节至川黔界段、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六盘水段以及大方至织金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加快形成试验区高速、高等级骨架公路网。支持试验区加快通乡油路、通村公路、乡镇客运站以及以乌江洪家渡库区为主的航运建设。积极争取成都至毕节至贵阳快速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认真做好毕节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总投入10亿元左右,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期间每年投入2.8亿元左右,到2010年完成全区168万 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三小”水利及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试验区金黔灌区建设。加大对试验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支持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金沙胜天、织金大新两座中型水库,认真做好毕节龙官桥、黔西附廓扩建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续建试验区一市四县城市防洪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形成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完成一批重点乡镇和洼地排涝的防洪减灾工程。继续支持搞好贵毕公路沿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地下水勘查项目的支持力度,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县土地治理项目,着力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套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人均0.5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目标。
   (二)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毕节试验区贫困人口基数大的实际,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给予重点倾斜,并增加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茅草房改造等计划指标,尽可能取消或减少扶贫项目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继续将威宁、赫章、毕节市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示范县,每年每个示范县安排财政产业化扶贫专项资金500万元,连续扶持3年,并逐步增加示范县的数量;在非示范县各选择1个扶贫重点乡镇作为试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连续扶持3年。抓好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试验区扶贫开发事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实行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以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四生家园”、“百企帮百村”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重点支持试验区抓好省、地新农村建设试点,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支持试验区实施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加培训人数,提高培训补贴,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建好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转移组织化程度,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安置就业渠道。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充分利用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支持毕节试验区“十一五”期间实施荒山造林60万亩,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60万亩。积极探索建立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开展补偿试点工作。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把试验区11个国有林场划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纳入全拨款事业单位管理。进一步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抓好“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欧盟赠款世界银行贷款水土保持及中德财政合作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建设项目,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全面治理水土流失。
   组织实施好试验区8个县(市)的 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和毕节市、金沙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严格控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以农村沼气为龙头的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在沼气池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方面给予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试点。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试验区生物质能源及秸秆气化炉的研发工作。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开展“整脏治乱”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支持毕节试验区加强对威宁草海的治理,积极争取将其列入国家生态治理重点之一,积极争取中央支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毕节试验区原炼硫区、炼锌区以及废弃采煤区污染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研究制定对煤炭、木浆纸张等产品征收坑木林发展资金的有关政策,解决生态恢复、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坑木林营造的部分资金。支持搞好毕节试验区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为试验区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四)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试验区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支持试验区大力发展马铃薯、烤烟、辣椒、油菜、水果、荞麦、绿茶、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等优质特色作物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原料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的优势产业带或优势产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省境外优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试验区投资建厂。支持试验区建成南方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实施好优质牛、羊、猪、禽畜产品基地、无公害畜禽养殖示范小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支持试验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重要的高原药材生产基地和现代中药产业大区。大力抓好烤烟生产,积极争取试验区烟叶收购由三价区提升为二价区。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试验区煤电、卷烟、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抓好大方电厂、毕节煤电化一体化配套电力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织金电厂、毕节电厂尽快开工建设。续建和新开工王家坝等20对以上大、中型煤矿。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的整合和布局调整进度,加强项目管理和协调服务,力争尽快形成生产能力,保障电煤、农村生产生活用煤和其他工业用煤需要。加大煤炭、磷、稀土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上水平、上规模的煤化工、磷化工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发展壮大卷烟工业。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以金沙窖酒为主的酿酒业。加快推进毕节棉纺厂政策性破产步伐。按照“西部经济带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工业园区。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指导试验区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修编。以自然景观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观光、生态、乡村、避暑休闲、文物古迹等特色旅游,尽快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重点打造百里杜鹃———化屋基———东风湖———织金洞和草海———百草坪———韭菜坪两条观光、休闲、避暑精品线路,并纳入全省旅游宣传推介重点精品线路。以织金洞、九洞天、草海、百里杜鹃、东风湖、韭菜坪、水西湖(洪家渡)、奢香博物馆、大屯土司庄园为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建设。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安排我省旅游项目政府信用额度贷款要向毕节试验区倾斜,用于旅游投融资贴息补贴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导向性投资。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及相关产业开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其他新兴服务业。
    大力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支持把毕节市建设成为川滇黔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全区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各县城及重点镇加快城镇道路、绿化、供水、供电、防洪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化公用事业、规划管理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为重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新机制,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的集聚、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进一步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建立健全强化社会制约与加大利益导向相结合的政策体系,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继续降低生育水平。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全面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加大对计划生育的投入保障力度。深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把毕节试验区作为我省人口计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6个县级计生服务站,82个中心乡服务站。抓好毕节市、威宁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后进转化试点。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等项目,进一步改善试验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试验区先期实现“两基”攻坚的县改善农村初中学生生活设施,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2至3所省级示范高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网络,每个县建好一所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扶持1至2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示范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行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试验区成立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试验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支持办好毕节学院。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坚持以科技扶贫和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专家大院、派遣科技特派员和星火培训等相关工作,带动毕节试验区绿色种植、养殖、加工等区域特色产展。切实加强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和紧密依托中国科学院和省内外科技力量,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引领和支撑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国家和省新农村建设、星火计划、重大专项、攻关计划等项目申报和安排向毕节试验区倾斜。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毕节试验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建立健全地、县、乡、村医疗救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到“十一五”期末,要有一所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48所中心乡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1600所村卫生室达到甲等村卫生室标准,建立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常规免疫规划,有效控制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实施地氟(砷)病防治项目。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推进试验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力度,重点支持毕节博物馆建设,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快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加快乡镇文化站和农村行政村文化室的建设和发展。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力争每个县建成一座体育馆或一个标准体育场,支持建设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六)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省级财政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试验区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并给予适当倾斜和照顾,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财源,加快推进试验区各县(市)财源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给予毕节试验区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设立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试验区申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发行地方政府建设债券,重点用于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毕节试验区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趋势,切实加大对试验区优势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支农方向不变,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支持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及传统农业,提供农民生活、子女教育、建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与毕节试验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履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职能。除继续做好传统的粮油收购、加工等方面的信贷业务外,还要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涉农项目资金需求。农业银行要在继续发放烟叶收购贷款、加强小额扶贫贷款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业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机构改革,在目前开展存单质押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的渠道和方式,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回流农村。积极稳妥推动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及农业资金互助社等机构的设立。
   (七)在项目用地、资源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
    项目用地方面。对交通、水利、能源、设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在确保基本农由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规划方案。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可适当考虑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划弹性。对经济强县、扩权县的建设项目用地,可直接向省申报。通村公路、农村学校、饮水安全、“三小”水利、水土保持、乡村旅游等新农村建设项目用地,可只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投入土地整理形成的新增耕地,可用于交通、能源、水利、教育等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在矿山废弃地治理土地复垦项目安排上对试验区予以倾斜。支持试验区探索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折抵新增耕地指标,探索占补平衡新路子。
    资源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大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煤问题的力度,根据试验区煤炭资源的实际,适当布设生产规模与资源条件相匹配的煤矿。授权部分非煤矿山的采矿权由试验区审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对煤矿和非煤矿山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项目管理方面。下放投资项目的核准权限,需由省核准的投资项目,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委托毕节地区对项目进行核准。适当放宽毕节地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权限,投资额为8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毕节地区备案。在有关项目的资金匹配上,尽可能降低配套的比例。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委成立了毕节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推进毕节试验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办公厅,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独特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建立了贵州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毕节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强化部门职责。组织、宣传、统战、发展改革、财政、税收、交通、建设、水利、农业、扶贫、环保、国土资源、人口计生、教育、卫生、旅游、文化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毕节试验区相关工作的指导和扶持,根据本意见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尽快将政策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协作,加强信息沟通和跟踪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形成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合力。
   (三)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的主体作用。毕节试验区是改革试验的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地、县两级要抓紧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搞好上下协同,加强沟通协调,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族干部群众投身改革试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振奋精神,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分享到:
 
 
[ 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钱:0851-82516090 黔ICP备17005841号-2
客户服务邮箱:service@gzjtss.cn 贵州交通设施网 gzjtss.cn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