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城市建设 » 正文

聚力实干踏上小康建设新征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08  浏览次数:45
核心提示:在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通过4000万贵州儿女的激情奋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

在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通过4000万贵州儿女的激情奋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十分紧迫。贵州山川秀美、人民勤劳、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贵州人民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己勤奋努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步小康自我加压

在全面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中,结合省情,贵州省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

“三个不能代替”,即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三个不能代替”,通过同步小康创建,切实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人们感受到巨变。

“三个核心指标”,即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上千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面对差距,贵州唯有自我加压、奋力追赶。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目前,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平均水平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

今后几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主题,突出主线,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着力扩大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着力突破交通、水利、环保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

2010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出炉”。贵州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走有特色、集约型、生态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批复实施,大力培育发展黔中经济区城镇群,推进贵阳至各市州中心城区城镇带建设。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首次从国家层面将贵州的战略定位确定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以及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这一文件的出台,象征和标志着中央将贵州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为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还用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激发了黔中大地积蓄已久的力量,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贵州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迅速梳理出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银企对接。截至目前,共有40多个国家部委或单位相继出台了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

2012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6%,继2011年后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仅一年多的时间,在中央及国家部委支持下,贵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大批产业项目已从国发2号文件中“落地”到黔中大地。

着力构建“六大体系”

今后5年,贵州省将通过构建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面向基层面向民生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助推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

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

集中力量打造酒、烟、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片”,把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把白酒产业作为千亿大产业打造,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将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10%左右。 “十二五”期间将提高“两烟”生产水平,实现由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目前,全省茶园面积达524万亩,预计到今年4月可达550万亩,茶园面积排名全国第一。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到2015年,培育50至80家亿元级食品加工企业,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以上,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打造“中国苗药之都”。

“五张名片”之外,贵州省将加快以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带动资源深加工,让资源“吃干榨净”循环发展。到2015年,煤电磷产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铝产值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钢产值翻一番,超过1000亿元;煤电化产值翻三番,超过1200亿元。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聚集区;形成15个百亿元级集团企业;矿产资源就地精深加工转化率超过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0%。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关键瓶颈——

贵广高速铁路、沪昆客运专线、成贵客运专线和渝黔快速铁路正加快建设;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2015年将基本实现县县通目标;民用航空打造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覆盖全省9个市州13个支线机场的“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加快建设乌江、南北盘江和红水河通航设施。2017年,贵州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超过3800公里,水运通航能力超过3000万吨。

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今年将新增8个县通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公路65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279公里。截至2月18日,今年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8亿元,同比增长58.8%,项目总体推进良好。

立足山区特色,协调推进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贵州举全省之力加快贵安新区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计划建设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小城镇,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实现错位发展。通过“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及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围绕“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茅台酒的产地茅台镇,已经成为全省城镇化建设的示范龙头,我省将把这里打造成宜游、宜业、宜居的示范名镇,让游客游得更好,让酒产业发展得更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社会事业——

2013年,我省压缩5%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用于实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9+3”计划,并以控辍保学为重点,争取确保以县为单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位于贵阳清镇市的贵州职教城2012年3月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校舍30万平方米,4所院校顺利入驻。到2015年,将有35所职业院校在这里聚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从这里走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促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电信等领域,壮大民营经济实力,提升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

入驻毕节的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汽车制造厂,年产载货汽车31万辆;年产400多万吨的海螺盘江水泥厂不但实现污水零排放,还利用水泥余热每年发电超1.4亿千瓦时,年产值超5亿元。

抓好重点生态工程,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相融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完成营造林40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200平方公里。淘汰落后产能2000万吨,城市和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3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此外,还将完成营造林1550万亩,治理石漠化62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到2017年达到47%。

2007年至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从34.7%提升到43.2%,森林资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碳汇、美化环境的作用明显增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爽爽的贵阳”知名度不断提升。到2012年底,全省森林面积增加到1.12亿亩,森林覆盖率增至42.53%。

集中建设“5个100工程”

集中建设包括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在内的“5个100工程”,以此作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

100个产业园区是全省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今年,100个产业园区要着力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计划新建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将发挥山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培育重点产业,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2012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5%,落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贵州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在农村,城镇化是必由之路。贵州省确立了组团式、点状式发展思路。举全省之力加快贵安新区建设,重点建设黔中城市群,形成集群优势。建设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100个城市综合体分层推进,按照体现山区城市特点、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文明特征的要求,贵州积极探索具有特色风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新路。100个旅游景区绚丽绽放。贵州省立足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眼于创新旅游业态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旅游景区品质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

幸福贵州民生为本

贵州省提出,坚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之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把社保作为民生之依,把稳定作为民生之盾,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仅2012年,贵州的民生投入就逾660亿元,全面完成“十六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其中扶持设立微型企业2万户,带动就业1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投入18亿元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3万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5万学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4%和14.7%。

“第一民生工程”是扶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019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过去五年,贵州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行政村基本通公路,乡镇基本通油路或水泥路;解决了14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多万亩;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98%,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行政村通电话;改造农村危房144万户……

2012年,贵州减贫140万人,5个重点县125个贫困乡“减贫摘帽”,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增长17.9%。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实际增幅达14.9%,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012年5月,贵州宣布正式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9年内把200万贫困群众搬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目前,首批180个安置点2.27万户10万人全部搬进新居。

最直接的民生是教育。贵州下决心:穷省也要办大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新增财力更多投向教育,力争从现在起经过两届政府的不懈努力,以农村特别是贫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和农民工子女等重点群体为关键,基本解决贵州教育问题。

2012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达427.5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8%,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4%。

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5个县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使近417万农村学生从中受益。2013年秋季学期,这项计划将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

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决定,削减省、市(州)、县三级行政开支的5%,从2013年起,在全省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

最迫切的民生是就业。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个人筹资1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银行贷款15万元、营业后返还15万元的“3个15万元”工程,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大中专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有机会创业,同时孵化一批具有稳定成长前景的微型企业。

住房、医疗是老百姓关切的民生。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一再提速。原计划在2016年完成的192.4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数度扩容。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截至2012年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03%;从2013年1月起,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42元以上,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1799元以上。

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全省的发展差距,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各类资金项目投入力度。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

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以“十破十立”为重点,在全省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破除制约贵州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促进全省上下观念新、方法新、作风新,各级干部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广大群众创业、创新、创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破十立”,指的是:“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破除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树立工业强省的意识;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树立积极争取的意识”。

一场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迅速在全省掀起。

省检察院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当日事当日毕等措施;团省委通过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激情,让青春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中焕发绚丽光彩;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要求全州上下对照标杆找差距,改进作风,破解难题,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余庆县松烟镇开展“干部双向选择”,把干部选择权下放到各股、站、所,动动干部的“铁饭碗”,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踏着嶙峋的山路,长顺县敦操乡34名干部背着装满生活物资的背篼为村民送上生活必需品。小小背篼,盛满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盛满了爱岗敬业的职业期许,盛满了与百姓的“鱼水情深”。

“背篼干部”只是贵州干部同步小康路上的一个缩影。

今年,贵州省委决定在坚持“帮县、联乡、驻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派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队建制对6000个行政村进行集中帮促。日前,3万名干部背起行囊,奔赴全省6000个重点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沉下身子领着群众琢磨村里的事。

拼搏奋进、充满自信与激情的贵州,努力实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双重崛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贵州同步小康,终将梦圆。

分享到: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钱:0851-82516090 黔ICP备17005841号-2
客户服务邮箱:service@gzjtss.cn 贵州交通设施网 gzjtss.cn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