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园区建设 » 正文

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成长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09  浏览次数:31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 贵州湄潭经济开发区,于2004年7月开园建设,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湄潭绿色食品加工小区。8年前,这个园区还更多的是一

核心提示

贵州湄潭经济开发区,于2004年7月开园建设,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湄潭绿色食品加工小区”。8年前,这个园区还更多的是一种口头上的园区,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工作队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财物都没着落”。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乌托邦”式的园区。人们只知道,这个园区的规划面积为2.24平方公里。因此,那个时候,关于这个园区将来的种种“脸貌”,更多的是要靠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8年后,最初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从2.24平方公里的“小个头”成长为18.76平方公里的“大个子”,增长了8.37倍。

从三张桌子拼起来的办公桌起家

据园区管委会主任唐小宇介绍,2007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将唐小宇调任园区管委会任副主任并主持工作。“三张桌子拼起来就是办公桌,当时只有4个人,就开始干……”工作中“多理解尊重,少埋怨非议;多将心比心,少冷漠无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就这样,他们伴随着园区一天天成长,尽管园区的工作班子在组建之初面临“无钱缺人”的窘境,但问题总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解决。

县委、县政府对园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当初之所以规划建设这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就是结合了湄潭实际,充分利用我县农业资源的突出优势,审时度势,科学发展,顺势而为,努力走一条农业县的绿色工业化道路。

从2007年至2009年,园区从当初的起步阶段,步入拓展期。在这个阶段,园区2.24平方公里的面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县委、县政府很快确定将园区面积扩展至5平方公里。这一阶段,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园区“人财物”较起步阶段有了很大改善。2009年,园区被确定为市级工业园区,工作队伍也从最初的4个人增加到13个人,算是组建了一个部队班级规模的“小分队”。在这13人里面,其中3个人才享有园区的正式编制。

这一阶段,园区的选址、规划、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让这个“小分队”忙得不亦乐乎。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唐小宇主任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为了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园区一号路的建设,“一年时间拉走两座山,一点没夸张”。为赶工期,曾有一段时间,园区管委会每天组织车辆从城区购买馒头等食品送到工地上,这样就地及时解决工人们的宵夜问题,“吃了接着干!机器不休息,人也不休息,加班至晚上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

在园区当初一号路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征地300余亩,拆迁45户,这么大的工作量,“小分队”在一周之内就全部完成。这背后,工作队员刘忠游同志的鞋子磨烂两双,有同志的小孩吃午饭得委托餐馆代送。

汗水是会结晶的,付出就有回报!这回报除了县委、县政府对“小分队”精神上的褒奖外,还有就是入园企业很快增加到28家。看着这些企业从犹豫不决到欣然入园落户、建成投产,园区一帮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从2010年至今,园区引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规划面积从5平方公里猛增至18.76平方公里,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园区的发展态势堪称“跨越式”。当然,湄潭工业园区的这种大踏步跨越,有国家对西部、对贵州的政策倾斜,有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的大背景,更有县委县政府顺应大势、抢抓大机遇、坚定大决心、实现大发展的战略举措。

如今的园区,队伍不再是“小分队”,员工超过50人。其体量和影响在全市全省皆“榜上有名”。园区基本形成了以茶叶、粮油、药业、酿酒、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先后获“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贵州省茶叶科技示范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一类工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贵州湄潭经济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目前,园区已累计投资50余亿元完成了核心区和部分扩展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入园企业52家,投产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产业用地占开发面积的71%。2011年完成总产值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38亿元,利税5.04亿元,解决就业5000余人,辐射各类产业基地300余万亩,带动本县及周边农村20万余人就业。

用心血凝聚的“育儿经”

园区从“小个头”成长为“大块头”,离不开国家、省、市的关心和厚爱,离不开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这里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园区的成长更离不开园区一帮人的努力拼搏和辛勤付出。回首过去,园区人用心血凝聚出一条条科学适用的“育儿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园区至开园建设以来,按照“科学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委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上海德国佩西规划设计院等相关单位,完成了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的可研、控制性详规、环境影响评价、地灾、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选址、骨干道路设计方案、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等十多个规划方案,并通过省、市评审。2012年,又启动了开发区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

二是坚持生态立园,凸显区域特色。湄潭是西部内陆地区典型的农业县,地下资源极其匮乏,处于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三不”地带,既无发展重工业所具备资源优势,也无发展重工业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为湄潭典型农业县发展工业指明了方向。园区所依托的是全县乃至整个遵义东部富集的农产品资源,主导产业为绿色食品深加工,将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发展平台和产业支撑,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和企业集聚平台“筑巢引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集群规模。

由于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产业特殊性,决定了园区招商项目的唯一性。在招商过程中,园区始终坚持生态、安全的原则,选择性地在全国各地开展招商工作,成功引进了厦门以晴集团茶叶籽油综合循环加工利用、浙江正泰集团茶叶综合产业园、中国科工集团遵义司牧公司辣椒碱项目等总投资近30亿元的大型项目落户园区。同时,还整合国家扶持资金,支持陆圣康源、茅贡、湄窖、湄河、茯莹、天泰、兰馨、栗香等多家企业技改扩能。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将形成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生态化、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湄潭绿色工业体系。

三是坚持“产城”一体,实现和谐发展。根据湄潭资源禀赋,发展趋势,结合遵义未来发展规划,特别是新蒲新区至湄潭黄家坝城市干道建设规划,园区依据发展实际,重新进行了规划定位。规划中,在注重园区个性规划的同时,把园区规划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合理确定工业用地范围,科学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一方面留足产业发展空间,为发展工业打牢基础聚集财气,另一方面通过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聚集人气,使产业与城市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将建成集生产、销售、人居、旅游为一体的复合新城区,将成为湄潭乃至遵义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

任重而道远的未来

“到2015年,园区将新增企业100家,投资总额1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实现年总产值120亿元以上,年利润20亿元以上,创税收2亿元以上。”这是唐小宇主任介绍的园区近期发展目标。2012年已过去,还有3年时间,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有更多的事要做”。

从全县角度来看,工业化是湄潭推动跨越发展、迈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今后几年,湄潭将立足生态和产业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坚持发展绿色工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的“工业强县”战略无疑再次为园区的快速发展从政策层面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根据全县“工业强县”战略的总体部署,园区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未来一段时间,园区将立足湄潭,放眼全省甚至全国,用足用活全省的农业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将其建设成为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加工“航母”。其次,随着杭瑞高速、黔北高速公路以及威吉铁路的先后开通,随着湄潭直通遵义机场城市主干道的兴建,随着沿江度码头的开通,湄潭交通“海陆空”立体网络将逐步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无疑将为园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园区将结合自身优势,将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很多资源为我所用,占领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制高点,发挥引领行业的重要作用。再次,园区将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中的城市元素和配套功能,走“产城一体、城园互动”的路子,把园区逐步建设成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人居为一体的复合型新城区,成为湄潭最终50万人口中等城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与遵义主城区同城化发展。

“到2020年,园区新增引进企业200家以上,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开发区人口发展到12万人以上。实现年总产值35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70亿元,创利税23亿元以上。基本形成产业集群、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这就是再过8年后的园区。

随着科技创新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招商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等的建设和完善,园区将实现特色产业新提升,建设发展新变化。

目标明确,前景美好,但任重而道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园区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快字当头、扩充总量、提速赶超”的主基调,按照“增比、进位、突破”和“创业、创新、创优”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快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年后,园区必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地和绿色产业集群高地。

分享到: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钱:0851-82516090 黔ICP备17005841号-2
客户服务邮箱:service@gzjtss.cn 贵州交通设施网 gzjtss.cn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